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的星光下,太和县的徐淙祥荣膺全国道德模范、王子洲获得提名奖。这片土地再次以丰厚的道德积淀,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至高殿堂刻下印记。
太和之“和”,在人心之和善,太和之“好”,在好人蔚然成风。要问太和何以能好人辈出,善行成风?或许是这份荣誉背后,有无数平凡好人共同托举而成。
“善”源于感恩而萌发
一声“妈妈”:温暖的传递从未中断
在太和县一个盲人足疗店里,“妈妈”的呼唤声此起彼伏,店主张新敏总是温柔的回应每一位盲人学徒。小时候因仁医的帮助,让她久病得愈。长大后,她就希望像医生那样帮助更多人。一颗善意的种子早早悄然生根。
2003年,张新敏开了一家足疗店,生意走上正轨后,她萌生了帮助更多盲人的想法,于是她在店里免费教授按摩技艺,照顾他们起居生活,发放补助工资。
二十多年里,她不厌其烦的教学、无微不至的照料,让27个盲人家庭重获希望。当一声声“妈妈”在耳边回响,张新敏仿佛看见五岁那年揭下纱布的自己——曾被光照亮的人,终成提灯者。
在太和,这种温暖的传递从未中断。
早餐店主孙玉喜和王素侠,忘不了身无分文时受到的暖心帮助。如今店门口贴着告示:“遇到困难,请点‘单人套餐’。”9年来,帮助200多人在窘迫时免费吃上了热乎的饭菜。
高位截瘫的单亲妈妈刘艳芝,在绝望时收到县残联送来的5万元创业资金。后来,她积极投身扶残助残公益活动,成立阳光助残协会,带领100多位残疾人就业。
从被温暖的人,到温暖他人的人,这份由受助者内心生发的光,一旦被点燃,便不会熄灭,它开始照亮更多的角落,形成温暖的互动。
“善”承于回馈而蓬勃
一封感谢信:生命的无声礼赞
在太和县人民检察院,干警刘祥武收到了一封远方的来信。展开信纸,一声饱含深情的感谢映入眼帘:“素未谋面的恩人谢谢您,让我的孩子重新拥有了活下去的希望!”这是五岁血液病患者的父母,代孩子写下的心声。
2025年5月,刘祥武捐献的造血干细胞,成为了这个小生命战胜病魔的关键。
这薄薄的信笺,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,也印证着他生命付出的巨大价值。他说:“我的一点付出,有可能换来一个孩子的重生,一个家庭的完整。”
在太和,像刘祥武一样,在奉献中收获这份人生价值感的人,还有很多。
眼科医生刘冰,得知自己与一位北京的白血病小患者配型成功时,没有丝毫犹豫。捐献完成后,收到孩子妈妈饱含泪水的感谢信,他更加确信自己做了对的事。
“95后”的年轻小伙陈宇不幸去世,家人尊重他生前意愿,捐献出遗体器官,而他的肝脏、肾脏系统匹配给了3位患者,眼角膜可以让2人重获光明。这份来自生命的回响,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精神馈赠。
更令人感动的是那份长久的承诺。在“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”获得者苗为民精神的感召下,太和县500名志愿者加入了中华骨髓库,9人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。
一封感谢信,一纸志愿书,连接起的是“太和好人”跨越生死的大爱。当善行被看见、被感激,其价值得到确认,便如同给奉献之火添柴加薪。
“善”持于责任而循环
一次挺身而出:荣誉背后的自觉
今年5月25日,从北京南开往合肥南的G41次高铁上,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“生命救援”。听到列车广播紧急呼叫医生后,太和县人民医院职工吴磊迅速冲向车厢,用专业急救技能成功救治一名突发疾病的乘客。
吴磊常年义务开展急救培训,曾荣获“太和好人”“阜阳好人”等称号。在他列车救人的3天前,其家庭刚刚获得“全国文明家庭”的表彰。高铁上的挺身而出再一次诠释了他作为一名“好人”的责任与担当。
在太和,这份基于荣誉的自觉担当,已成为一种无声的默契。那些获得“好人”称号的身影,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。
“中国好人”马迎涛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数百场救援。不久前,他再一次跳入湍急的河水,两次下潜奋力救起一名落水少年。2017年获评“中国好人”至今,马迎涛救活落水人员70多人。
“太和好人”特别奖获得者潘仁杰探亲时遭遇邻居家火灾,浓烟翻滚中,他三次冲进火海,背出被困老人。当表彰荣誉送到家门口,潘仁杰当场把全部奖金捐给受灾群众。他坚定地说:“至于奖金,此刻应该给更需要的人”。
据悉,近年来,太和县积极构建“发现、推荐、宣传、学习、关爱”身边好人的长效机制。县委宣传部牵头,多部门联动,织密县乡村三级推荐体系,让凡人善举及时“闪光”;倾力打造“好人馆”、刊发《太和好人》系列读本,让好人事迹可观可感;在媒体开设专题专栏,让感人故事走进千家万户;建立礼遇帮扶制度,让“德者有得、好人好报”蔚然成风。
截至目前,太和大地上造就全国道德模范1人,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,中国好人13人,安徽好人25人、阜阳好人190人、太和好人759人的亮眼群像。 (谷贤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