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30日,记者走进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张楼村,站在大庙沟桥向西眺望,只见清澈的河水如同一面明镜,倒映着两岸的绿植,令人赏心悦目。
“大庙沟上游为萧县青龙集镇的惠民沟,我们通过公益诉讼联动协作,督促属地政府强化污染源头治理,让大庙沟重现水清岸绿。”淮北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张美红说。
渠沟镇位于相山区西部,境内河流、沟渠分布密集,上游多与萧县交界。去年4月,张楼村村民向相山区人民检察院反映,大庙沟上游疑似有污水直排河中,河水浑浊不清。
接报后,时任相山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美红带队核查,发现确系惠民沟面源污染所致。
“我们根据检察一体化机制,把这一线索移送至萧县人民检察院。”张美红说,在两地检察机关推动下,萧县有关行政机关积极落实跨界河流治理责任,清除污水直排暗管,新建辣椒制种车间和配套污水处理站。同时,相山区对大庙沟进行边坡填充及岸线整治,协同治理后,惠民沟、大庙沟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Ⅲ类。
“上游面源污染消除后,大庙沟成为我们村三口池塘的主要水源。”张楼村党总支书记刘跃东说,经检测,池塘水质也达到Ⅲ类水标准。
淮北市境内分布洪碱河、沱河、王引河等14条跨界河流、17个出入境水质监测断面,水系横跨豫皖苏三省,长期面临跨界水污染问题。
张美红介绍,在总结大庙沟治理经验基础上,淮北市检察机关积极探索,从体制机制、利益协调、政策协同、科技支撑等多维度入手,运用公益诉讼法治化手段,创新府检、区域联动协作机制,破解跨界河流治理“协同难”。
淮北市健全“河湖长+检察长”协作机制,设立行政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站,整合专业力量,运用“无人机航拍+水质快速检测+GIS定位”数字化技术,系统排查边界乡镇、行政村及跨界河流,建立“一源一档”电子台账。针对河湖生态环境领域行政违法或履职不力问题,淮北市检察机关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《检察建议书》,督促责任单位限期整改,整改回复情况纳入政府考核,逾期未履职的依法提起诉讼。
检察公益诉讼是当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被侵害,且在相关法律规定范围内,检察机关发挥监督作用,通过司法途径要求侵权者停止侵害、赔偿损失等。淮北市检察机关与宿州等毗邻地区检察机关签订《跨区划水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意见》,建立“7+30”双时限线索移送机制,明确跨区域线索7日内移送属地,属地30日内书面回复立案决定,逾期未处置实行“移送方上报—市级通报—省级交办”督办。机制运行后,跨区域线索处置时效提升32%,回复率达100%。
“我们还建立协助异地调查取证机制、跨区划起诉机制,与宿州等地检察机关开展交叉互查、同步勘验,对龙姜沟、刘河沟等重点涉案河段全覆盖取证,累计立案46件、制发检察建议37件,推动形成一批制度文件成果。”张美红说,通过统一立案标准、审前建议尺度及起诉条件,对超期未诉案件,移送方7日内报省检察机关启动指定管辖程序,属地机关15日内完成移交,倒逼跨界河流治理责任落实。
今年上半年,淮北、宿州毗邻的4个国控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及以上标准,水质优良率100%,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。
记者 吴永生 通讯员 夏传哲